王莽的历史评价?

2024-05-19 01:20

1. 王莽的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
胡适:“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他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
他的贵本家王安石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斩台上,……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
翦伯赞:“王莽不失为中国史上最有胆识的最聪明的一位政治家。”王莽改制“要将当时矛盾百出的社会经济制度加以改良”。(《中国史纲》)
葛承雍:“作为改革家的王莽”,“是当时统治集团中一个独具卓识的人物”。“我们以西汉末年社会的实际条件。来衡量王莽的改革措施,不能不承认大多数是有进步意义的,而且切中时弊。”(《王莽的悲剧》,《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韩玉德:“王莽是一位饱读古文经,坚持以经治国的大经学家,大政治家”。(《关于王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齐鲁学刊》1983年第1期)
何兹全:“王莽是个改良主义者,在政策上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同时又照顾了一般人民的利益的。比起当时黑暗的统治者来,王莽当然是比较进步的。”(《王莽》,《光明日报》1951年3月10日)

扩展资料:
王莽亡国被杀
在王莽推行新政时,屡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出现,由于王莽改制不仅没能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剧烈动荡,国库也耗费殆尽无法拨款赈灾,造成了民众生存难以为继。因此于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时,各地农民纷起,其中形成了赤眉军和绿林军两大军事势力。
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
地皇四年(公元23年),起义军(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还有千余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伤略尽,也退至渐台。这时他的儿子、侍中王睦正想脱掉官服逃命。王邑将他喝住,父子俩一起守着王莽。
最后随从王莽的千余人全部战死或者被杀。王莽被起义军战士(商县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向杜吴问王莽的尸身在哪,杜吴告诉他在“室中西北陬间”,公宾就斩了王莽的首级,悬于宛市之中,数十个军士争相杀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尸体。百姓们听说王莽的首级在宛市,‘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
新朝灭亡,王莽的头颅,被后来历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遭大火,遂被焚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莽

王莽的历史评价?

2. 历史上对王莽的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的评价普遍不高,一般都认为他只是一位“伪君子”,众口一辞的千古罪人。如二十四史之一的《汉书》就把王莽列作“逆臣”一类,可见一斑。而后世评价也大抵是受到了后汉时代史家所影响。事实上王莽本身是篡汉而取得帝位,而同时也是汉朝宗室所灭,从汉朝政权来看,王莽被视作“逆臣贼子”,并不奇怪。而他在取得帝位前的种种行径,更被视为王莽作为“逆臣贼子”的理据,如他杀了汉平帝而立了孺子婴为皇帝。

近人胡适开始为王莽平反:“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他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虽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斩台上,……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1]

但从另一角度看,王莽也是书生式政治家。王莽登位后推行之新政,大抵都是为了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如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都是不停回复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可是古今风俗不同,环境各异,源于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时合宜。而这些新政都是违反了历史规律,所以推行失败,自属历史必然。所以这个角度看,王莽是一个事事复古,脱离现实的政治家,就正如史家钱穆所言:“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

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则指出,从王莽登位后发出的一系列诏书中看到,王莽的政策根本脱离了当时的实际环境,亦缺乏适当的用人安排。他在《中国大历史》里语带讽刺的评论王莽:“他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

3. 如何评价王莽?

王莽在历史上饱受争议,他的一系列改革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他个人的弱点和历史局限性注定了失败,胡适先生称王莽是社会主义者、空想家和无私的统治者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何评价王莽?

4. 王莽的历史地位该如何评价?

导读: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作为九五之尊,权力至高无上,拥有万人敬仰的地位。然而,皇帝却又是一项高风险职业,稍有不慎,就会被人夺权,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中国古代就有一位皇帝,他篡位自立,荣登宝座,却又缺乏治国之才,迅速被起义军所颠覆,死后还被人割掉了舌头,他就是西汉末年建立新朝的王莽。
王莽生于西汉初元四年(前45),父亲是新都哀侯王曼,他的姑姑就是西汉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元皇后王政君。王氏当时可是威名赫赫的外戚大族,不仅有皇太后王政君,还有五人在朝中担任大司马,绝对是足以撼动朝政的一股力量。然而,王莽的父亲却英年早逝,王莽因为年龄小而不能继承父亲的爵位,所以说相比起王氏其他家庭,王莽一家要贫寒得多。尽管如此,王莽却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从小就承担起了照顾母亲和寡嫂的担子,而且自己的学业也没有落下。对待家族的伯父叔父们也是谦谦有礼,从而赢得了家族人的一致好评。
当时,王莽的伯父王凤在朝中担任大将军,有一次,王凤生病了,王莽趁此机会日夜不离地守护侍奉在伯父王凤的身旁,令王凤颇为感动,从此对王莽很是器重。王凤在临终时,将王莽托付给皇太后王政君和汉成帝,再三嘱托要对王莽大力提拔。于是,王莽开始飞黄腾达起来,在王莽38岁时成为了朝中的大司马。获得高位的王莽并没有趾高气扬、心浮气躁,而是重用德才之人,势力不断壮大。
汉成帝去世后,汉哀帝为了集中皇权,罢掉了王莽的职位,于是王莽便回到了封地新都。然而,王莽名声早已传播于朝内外,官员和百姓们纷纷要求王莽复出,无奈之下,汉哀帝不得不将王莽重新召回朝中。汉哀帝病逝后,王莽被重新任命为大司马,迎立九岁的中山王为帝,是为汉平帝。谁知,汉平帝只做了5年皇帝就去世了,于是,王莽又将年仅2岁的幼儿刘婴立为皇太子,自己称为摄皇帝。
王莽当时舍我其谁的态势让朝中许多大臣看清了形势,他们纷纷劝王莽自立为帝。经过再三劝进,王莽终于在西汉初始元年(8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王莽的这一举动气得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愤怒地将传国玉玺摔倒了地上。王莽篡位后,开始托古改制,无奈一系列措施不符合当时的现状,绿林、赤眉军蜂拥而起,于新朝更始元年(23年)攻破长安。新朝皇帝王莽在混乱之中被一商人杀害,人们对王莽谎话连篇的行为很是记恨,便将他的舌头给割了下来。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篡权的外戚,王莽一直被人当做坏人的典型,当然,与他改制失败,没有建立持久统一王朝也不无关系,正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5. 应该如何评价王莽?

王莽在历史上饱受争议,他的一系列改革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他个人的弱点和历史局限性注定了失败,胡适先生称王莽是社会主义者、空想家和无私的统治者不是没有道理的。

应该如何评价王莽?

6. 如何评价王莽?

王莽在主流历史的观点中,批评的观点居多。主要是由于王莽篡汉,新政失败激化国内矛盾。实际上,西汉自昭宣中兴以后,自元帝开始,已经走了下坡路,而成帝开始,西汉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王莽利用这个有利形势,借助自己外戚身份,至少在表面上任用了一些人才,整顿了政坛,还是有一些可取性的。而新政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只是具体实施出了问题。而汉朝虽然出了问题,但是实际上政治经济上的问题,并没有使得人民对汉朝失望。西汉末年几乎没有大的农民起义,就是个有力证明。正是因为如此,反对新朝的很多势力打着汉朝的旗号,比如更始帝刘玄、刘盆子和刘秀等。而后来曹丕篡汉的时候,也有刘备自立。刘渊在永嘉之乱的时候,也打着汉的旗号。这就说明,在东汉灭亡以后的百年之内,汉还是颇有影响力的。王莽对于刘氏的恐惧,造成了对刘氏的迫害,也是王莽不得人心的地方之一。其实,论能力和形势,王莽甚至好于后来的曹丕、刘裕、杨坚、郭威、赵匡胤等人,可是就是由于时代因素,王莽并没有建立一个真正的王朝,新朝和武则天的周朝,都被认为是朝代内部托生的朝代,是可以忽视的。

7. 如何评价王莽的功过?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新朝开国皇帝。新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存在感也十分的低,但“王莽改革”的受关注却不低,历朝历代对王莽的功过也是各有其言。
王莽作为一位皇帝,他算不上成功,因为他所创立的“新朝”仅存在十五年,但是他作为一位改革家,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他也颇受争议。笔者先来介绍一下他在改革方面的功过吧。
王莽改制
①在官制方面,王莽改动了大量官职的名称,并新加了许多新的官职,但他根据传说的周制大封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这导致中央和地方贪污受贿、压榨百姓的现象层出不穷。
②在经济方面实行了王田、奴婢私属制,王莽在执政时,颁布了一道政令:“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这道政令从理论上看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改革措施,但是由于当时的土地私有制已经成为了主流,所以一经颁布便遭到了反对和抵制。
③改革币制,他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但是由于改革使得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不顺畅。
④建立贷款制度,百姓因为丧葬和祭祀需要,可向政府无息贷款。从事农商业贷款则收取利群的十分之一。这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因生活生产而资金短缺的问题。
⑤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物价由政府控制,防止商人操纵市场。日用品在供过于求时由政府购买,供不应求时政府卖出。这项改革防止了物价上涨,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评价
王莽的改革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
近代文学家胡适认为:“王莽是一个一千九百年前的社会主义者。”他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大政策。
近代史学家钱穆认为:“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书生政治,不达政情,有无贤辅,徒以文字议论政治。”他认为王莽是一个复古、脱离现实的政治家。
东汉班固将王莽列入《汉书》中的逆臣一类,在东汉时期被当作“乱臣贼子”和“千古罪人”。

如何评价王莽的功过?

8. 如何评价王莽的改革以及他的王朝?

  王莽称帝及其改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产物,是西汉末年以来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矛盾的反映。王莽施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虽然目的是要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其统治,但这些严重脱离实际的措施,既触动了豪强地主、富商大贾乃至一部分官僚的既得利益,也给广大下层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干扰,进一步激化了西汉后期以来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使他成为社会各个集团、各个阶层反抗的主要对象,成为众矢之的。
  王莽新政的失败,是西汉没有前车之鉴、发展失败的延续。在当时,它需要官僚体系治理国家,但是无法制止官僚作为利益集团,疯狂掠夺国家的财富;国家放开土地,鼓励竞争,就会引发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如果将土地收为国有,平均社会财富,又会违背人类竞争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这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华帝国的悖论,此后2千多年里,任何王朝,都没有逃脱西汉帝国谱写的命运。
  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