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

2024-05-04 01:21

1. 浅谈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

(一)增强审计力量。审计领域的范围面较广,涉及到各个行业,然而审计机关的可调用的人员是有限的,并且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需要更新、综合素质需要提高。所以,为了提升审计的质量,增强在审计人员方面的投入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十分有必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首先,针对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的情况,要根据各单位工作量和人力资源实际,适量地增加人员编制,缓解人力资源紧张与工作任务繁多之间的矛盾,同时,对于审计的职业岗位责任应该健全奖惩、追究机制,进行严格管理。其次,应该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如长期培训、审前培训、专题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使得审计人员在培训过程中能够掌握最新的审计技巧和审计方法,以此来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除培训外,审计人员还应该学会及时总结,即在项目结束后,对一些好的经验及时汇总,以便下次需要时更好地利用;对于一些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找到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工作中避免出现类似的状况。 
(二)改善审计模式。加强各审计机关和不同审计项目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成果共享模式,并且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以此来提高审计效率,比如:充分地利用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处理那些常规内容和特殊领域;借助专家团队、高校力量等,解决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领域;对涉及民生的业务领域,可借助媒体等渠道,通过公告等形式获取线索;对机制体制方面的领域,可借助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或者共同研究,推动机制的改良,减少相同问题的发生,这样间接地加强了审计力量,也提高了审计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更有针对性。与此同时,更大限度利用审计成果,避免以后相同问题的重复审计,形成良性的审计机制,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审计力量,也可以有效整合审计力量,因此,为了提高审计全覆盖下的审计效率,可以尝试采取上述方式。 
(三)合理安排审计项目。如若更好地提升审计质量,那么对审计项目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根据审计全覆盖的需要,审计机关应该在了解了审计范围里的关于审计对象的前提下,以党和政府的工作为重点,全面考虑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的具体情况后,分别落实审计对象应有的审计次数,合理地安排审计项目,在突出审计重点的基础下又能够确保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它,同时,查清摸透了审计对象的情况,明确了工作重点并对其进行科学地规划,这样既可以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思路并且可以更顺利地做好审计工作。此外,针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审计问题对其取证的时候,应采用“先外围后核心,先易后难”的技巧,对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后,预估取证过程中大概会遇到的困难,然后合理、有计划地进行审计取证的工作安排并且通过依法办事、统筹安排,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取证工作。
(四)创新审计方法。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全覆盖要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这就需要审计部门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自身能力,革新原有方法。一是大数据云数据的广泛收集、定期更新、定期分析全覆盖所涉及被审计对象的财政财务收支、业务经营数据、领导经济决策等,以推动企业良性治理,力争国有资产审计全覆盖,并通过大数据的处理、模型的建立以及审计人员的评估,通过模式程序化的流程,能够及早发现有针对性,有普遍性的问题,保证全面分析、重点突出。二是熟练掌握运用审计常用方法,并针对被审计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不断掌握其业务流程和关键环节,针对新的违法违规手法,及时探索、总结新的审计方法和经验,并形成一套机制,为以后的审计实施提供经验,这样有利于做到查处问题深入、原因分析透彻。三是建立大数据时代下有关审计的平台,即随时关注国内外数据分析的技术,对其最新的动态和进展及时跟进,尤其是实现大数据技术的路径更是应该放在重点,在此基础上,构建属于被审计单位自己的数据库,并且把所有的审计对象包含在审计监督的范围里,然后利用计算机服务器的数据端口实现与审计机构的数据共享。同时,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审计对象,根据其财务指标状况、经济性质的不同建立相应的监控体系,这样即使在施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话,也能够及时地调出审计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从而来应对突发的审计状况。

浅谈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

2. 如何贯彻审计全覆盖

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有效整合各审计业务领域、各级审计机关的项目资源,促进形成合力。一方面,要以财政审计大格局为平台,继续加大对审计署统一组织开展的各业务领域审计项目的整合力度,特别是要切实避免业务成果的条块分割,从宏观和整体上进行分析,提炼综合成果,确保审计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要按照审计法关于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的规定,整合全国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资源,如在地方审计机关同级预算执行审计中,部署其配合审计署完成一些专项资金审计工作,使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作用方向一致,形成合力。
   
  二是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并适当增加人员编制。与审计领域的广泛性相比,审计机关的人力资源十分有限。以现有人力,在同一年度甚至五年内难以做到对审计对象轮审一遍。因此,要实现审计工作全覆盖,一方面,要在完善内部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淡化部门、专业限制,统一调配审计力量,采取大兵团作战、上下左右联动的审计方式,降低审计人力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根据各单位工作量和人力资源实际,考虑适当增加人员规模较小单位的编制,有效缓解人力资源紧张与工作任务繁多之间的矛盾。
   
  三是尝试审计业务外包,创新国家审计业务开展方式。在最大限度整合国家审计内部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基础上,考虑尝试创新审计业务开展方式,即在建立有效核查机制的前提下,将审计业务外包给社会审计单位,寻求外部力量支持,扩大一定时间内审计监督的作用面。此外,对一些常规内容和特殊业务领域的审计,可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工作成果,提升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以使现有人力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扩大审计监督工作的覆盖面。其中,对专业性强的知识领域,可借助专家团队予以解决;对关乎民生的业务领域,可尝试借助媒体等渠道,通过公告等形式获取线索,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
   
  四是全面普查审计对象和梳理审计计划,实现审计对象和计划动态管理。对管理、分配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单位进行全面普查并实行动态管理,并结合审计计划的梳理结果,摸清哪些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管理领域还存在审计监督的监管盲区,并分析审计监督已覆盖领域审计间隔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中心工作,合理安排年度审计计划,并尝试建立中期和长期计划。其中,中期计划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上一年度审计工作情况基础上作滚动调整,以实现审计计划的动态发展,力争实现审计对象几年轮审一遍。
   
  五是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思路方法,合理解决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全覆盖问题。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应该包括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全覆盖两个层面,其中,审计对象全覆盖不存在操作上的困难。但因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被审计单位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财务收支规模庞大、涉及事项繁杂,要实现审计内容的全覆盖却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对此,可以围绕权力运行轨迹进一步准确界定审计内容,设定并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在做出总体评价的前提下,采用抽查方法开展审计,力争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此外,还要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健全规范审计程序和机制,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为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提供有力基础保障。

3. 审计全覆盖如何实现有重点,有深度,有步骤,有

(一)增强审计力量。审计领域的范围面较广,涉及到各个行业,然而审计机关的可调用的人员是有限的,并且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需要更新、综合素质需要提高。所以,为了提升审计的质量,增强在审计人员方面的投入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十分有必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首先,针对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的情况,要根据各单位工作量和人力资源实际,适量地增加人员编制,缓解人力资源紧张与工作任务繁多之间的矛盾,同时,对于审计的职业岗位责任应该健全奖惩、追究机制,进行严格管理。其次,应该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如长期培训、审前培训、专题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使得审计人员在培训过程中能够掌握最新的审计技巧和审计方法,以此来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除培训外,审计人员还应该学会及时总结,即在项目结束后,对一些好的经验及时汇总,以便下次需要时更好地利用;对于一些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找到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工作中避免出现类似的状况。
(二)改善审计模式。加强各审计机关和不同审计项目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成果共享模式,并且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以此来提高审计效率,比如:充分地利用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处理那些常规内容和特殊领域;借助专家团队、高校力量等,解决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领域;对涉及民生的业务领域,可借助媒体等渠道,通过公告等形式获取线索;对机制体制方面的领域,可借助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或者共同研究,推动机制的改良,减少相同问题的发生,这样间接地加强了审计力量,也提高了审计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更有针对性。与此同时,更大限度利用审计成果,避免以后相同问题的重复审计,形成良性的审计机制,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审计力量,也可以有效整合审计力量,因此,为了提高审计全覆盖下的审计效率,可以尝试采取上述方式。
(三)合理安排审计项目。如若更好地提升审计质量,那么对审计项目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根据审计全覆盖的需要,审计机关应该在了解了审计范围里的关于审计对象的前提下,以党和政府的工作为重点,全面考虑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的具体情况后,分别落实审计对象应有的审计次数,合理地安排审计项目,在突出审计重点的基础下又能够确保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它,同时,查清摸透了审计对象的情况,明确了工作重点并对其进行科学地规划,这样既可以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的思路并且可以更顺利地做好审计工作。此外,针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审计问题对其取证的时候,应采用“先外围后核心,先易后难”的技巧,对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后,预估取证过程中大概会遇到的困难,然后合理、有计划地进行审计取证的工作安排并且通过依法办事、统筹安排,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取证工作。
(四)创新审计方法。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全覆盖要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这就需要审计部门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自身能力,革新原有方法。一是大数据云数据的广泛收集、定期更新、定期分析全覆盖所涉及被审计对象的财政财务收支、业务经营数据、领导经济决策等,以推动企业良性治理,力争国有资产审计全覆盖,并通过大数据的处理、模型的建立以及审计人员的评估,通过模式程序化的流程,能够及早发现有针对性,有普遍性的问题,保证全面分析、重点突出。二是熟练掌握运用审计常用方法,并针对被审计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不断掌握其业务流程和关键环节,针对新的违法违规手法,及时探索、总结新的审计方法和经验,并形成一套机制,为以后的审计实施提供经验,这样有利于做到查处问题深入、原因分析透彻。三是建立大数据时代下有关审计的平台,即随时关注国内外数据分析的技术,对其最新的动态和进展及时跟进,尤其是实现大数据技术的路径更是应该放在重点,在此基础上,构建属于被审计单位自己的数据库,并且把所有的审计对象包含在审计监督的范围里,然后利用计算机服务器的数据端口实现与审计机构的数据共享。同时,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审计对象,根据其财务指标状况、经济性质的不同建立相应的监控体系,这样即使在施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话,也能够及时地调出审计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从而来应对突发的审计状况。

审计全覆盖如何实现有重点,有深度,有步骤,有

4. 如何加强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深度及广度

一是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实行轮审制,实现对一级预算单位的审计监督全覆盖
。坚持把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审计的重中之重,形成了预算执行审计“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注重从组织方式上进行统一协调,构建了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体,各专业审计共同参与,既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的审计组织体系。结合市人大交办的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实行轮审,每年筛选10个部门作为重点,经过几年来的审计,已覆盖了政府各个组成部门,实现了对部门预算从编制到决算全过程的监督。
二是以经济责任审计为载体,实行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实现对领导干部的审计监督全覆盖
。坚持离任必审、任中轮审。通过制定《厦门市市本级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类和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对市管领导干部分为五类实施计划管理,按审计对象重点的主次分别确定必审、轮审和授权区局审计。通过制定《厦门市国有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同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实现一次进点获取两项审计成果,提高审计效率。
三是以专项审计调查为抓手,实行系统性审计,实现对公共资金和国有资产资源的审计监督全覆盖。
充分发挥专项审计调查审计覆盖面广的特点,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开展系统性专项审计调查,有效提高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资源的审计监督力度。注重审计延伸,循着资金流向走,从政策要求、预算安排、资金拨付一直追踪到项目、追踪到个人,不断提高审计监督覆盖面。
四是以审计技术创新为手段,实行计算机审计,有力保障审计监督全覆盖
。积极推进审计数字化指挥中心、审计作业云、审计数据综合分析系统、联网审计系统等建设,实现多行业计算机审计及行业间的综合比对分析,提高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广度。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和推广运用,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加强计算机培训,增强审计人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能力,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5. 审计全覆盖的含义?

概括地说,就是对法定审计对象和范围的全面覆盖。指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做到一定周期内对所有审计对象的全覆盖。其目的在于从不同角度审视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以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有力支撑。

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对策
(一)整合审计人力资源,适当增加人员编制
与审计领域的广泛性相比,审计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十分有限。以现有人力,在同一年度甚至五年内难以做到对审计对象轮审一遍。因此,要实现审计工作全覆盖,一方面,要在完善内部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淡化部门、专业限制,统一调配审计力量,采取大兵团作战、上下左右联动的审计方式,降低审计人力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根据各单位工作量和人力资源实际,考虑适当增加人员规模较小单位的编制,有效缓解人力资源紧张与工作任务繁多之间的矛盾。
(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优化配置审计资源
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对审计事业单位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要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条件下科学统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最大限度挖掘潜力,形成工作合力。要整合审计力量。对大型审计项目,要积极探索多兵种、大兵团、合成式的审计组织模式,统一组织、整体作战;对行业性、区域性的审计项目,要加强各专业、跨区域联合审计和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规模效应。审计事业单位之间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机制,在充分利用已有审计成果、协助外调有关资料等方面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审计事业单位内部也要围绕审计中心工作,优化机构设置,合理调整和搭配审计力量。要整合审计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以财政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平台,加大对各业务领域审计项目的整合力度,项目同步安排、协同实施、共享成果。对重要事项和重点资金的专项审计,要把握项目特点,细化审计实施方案,突出审计重点,审深审透,在推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力求事半功倍、举一反三。
(三)尝试审计业务外包,创新审计业务开展方式
在最大限度整合国家审计内部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基础上,考虑尝试创新审计业务开展方式,即在建立有效核查机制的前提下,将审计业务外包给社会审计单位,寻求外部力量支持,扩大一定时间内审计监督的作用面。此外,对一些常规内容和特殊业务领域的审计,可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工作成果,提升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以使现有人力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扩大审计监督工作的覆盖面。其中,对专业性强的知识领域,可借助专家团队予以解决;对关乎民生的业务领域,可尝试借助媒体等渠道,通过公告等形式获取线索,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
(四)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思路,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问题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应该包括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全覆盖两个层面,其中,审计对象全覆盖不存在操作上的困难。但因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被审计单位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财务收支规模庞大、涉及事项繁杂,要实现审计内容的全覆盖却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对此,可以围绕权力运行轨迹进一步准确界定审计内容,设定并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在做出总体评价的前提下,采用抽查方法开展审计,力争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审计全覆盖的含义? ]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审计全覆盖的含义?

6. 如何运用大数据助推审计“全覆盖”

一、创新大数据审计思路。在大数据环境的审计工作要牢固树立起三种思想:一是数据先行思想。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广泛应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和核算模式正在由传统的会计核算、经营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转向高效、复杂的信息系统。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原始资料,不再只是手工凭证、账簿和报表,而是具有高度概括性、模糊性、关联性的海量电子数据。这就需要审计人员牢固树立以数据为核心,数据分析先行、数据分行与现场核查相结合相融合的思想方法,才能在新形势下有效推动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二是紧跟信息流向思想。在大数据背景下,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关注资金的走向、物资的走向、业务的走向,从中发现疑点,深挖严查。三是多维度数据关联分析思想。强化政府财政预算数据和预算执行单位数据的关联分析、财政数据与宏观经济数据的关联分析、财务数据与部门业务数据的关联分析、不同领域和专业间的横向关联分析、财政金融企业社保等相互间的关联分析。只有通过多方数据的关联分析、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审计模式的创新;只有通过数据的关联分析, 才能实现数据的立体化、多维度挖掘,提升数据分析的质量、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
二、开拓大数据审计视野。目前的政府审计,主要是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对公共性、财政性资金的收支结果及其直接支配者的监督。随着全覆盖审计要求“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向纵深推进,以及建构审计“免疫系统”已成客观需要。因此,对于海量数据不仅需要审计的“平面扫瞄”,更要“立体透视”,不仅对所有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执行进行检查,还要对形成其行为的各个环节、或所涉及的过程进行检查,对制定、执行的相关公共政策的运行机制进行评估,对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主要负责人的履职绩效进行监督等。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从体制、机制、制度性的层面揭示问题,预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推动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服务可持续发展。
三、改进大数据审计模式。利用大数据审计信息平台系统,开展多维度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提升审计效益效率。一是完善数字化审计制度机制。从数据的报送、归集、分类、分析、应用、保密、存储与读取等全链条各方面进行建章立制,既确保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有序有效,也保证大数据运用的健康安全,确保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化审计顺利推进。二是组建专业数据攻关组。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组织管理方式要注重整合审计力量,在全局、甚至审计系统范围内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审前调研组、数据攻关组、审计核查组,探索“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审计模式,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充分挖掘利用大数据。从关联数据中发现所蕴含的规律和特点,挖掘出审计线索,使审计资源效能最大化;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分析,尝试建立各类数据分析模型和方法体系,为全覆盖、常态化的延续审计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建立被审计单位违规行为库,为构建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和审计方法体系提供审计实务的支撑。四是推动大数据分析的更广泛应用。一方面,鼓励、督促审计人员直接利用平台数据分析功能开展分析,改变以往直接使用数据库工具分析数据的惯性思维,逐步建立起规范的数据权限控制、数据安全管理、审计行为控制等“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工作机制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审计人员平台应用的兴趣和信心,将审计人员平台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评估其紧急程度,按轻重缓急及时解决,避免对审计时间产生不良影响,使审计人员产生不满情绪和畏难情绪。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